比酒更浓的是乡情 五粮液精准扶贫谱写乡村“和美”华章
2021-03-07 10:46:44 来源: cxw

川经瞭望记者 杨波

在中国白酒之都,宜宾,人们认为举世闻名的五粮液不仅是酿出来的,而且还是“种”出来的。

金沙江、岷江、长江三江交汇的宜宾,山碧绿、水清澈,四川盆地边缘海拔高差2000多米的立体气候,极其适宜生长符合五粮液酿酒需要的高粱、大米、糯米、小麦、玉米这五种粮食作物。

五粮液专用粮基地

历代农民春种秋收,历代酿酒工人秉承传承千年的酿酒技艺,酿出了“犹以酒味全面”“恰到好处”的传世美酒五粮液。

宜宾酿的酒,诗圣杜甫,大诗人、书法家黄庭坚等众多文人墨客称赞过。这座长江边的古城,对天地、对生命、对酒、对情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。

走进宜宾的山水,走进宜宾城的大街小巷,走进五粮液的明初酿酒古作坊,走进江北五粮液气势恢宏的酿酒基地,你会对五粮液有不一样的理解。

“长发升”“利川永”“张万和”“钟三和”“全恒昌”“天锡福”“刘鼎兴”以及“听月楼”一个个古作坊,收藏着宜宾的悠久历史,讲述着五粮液独特的酿酒之“道”。

“天锡福”老作坊坐落于岷江河畔的顺河街,取此名源于古代酿酒人对“天人共酿,赐福民生”的感恩。在“小农种植+作坊酿酒”的古代,宜宾酿酒人就颇有格局,给作坊取名“利川永”,寓意酿好酒,做好企业,长久有利于四川。正是这种胸襟和格局,才能事业美好长久,兴旺发展、升腾。

五粮液“利川永”古作坊

源自于土地的五粮液,时刻不忘脚下的土地,用自己的方式回馈大地。从抗震救灾、精准扶贫、乡村振兴,到捐款修建幼儿园、希望小学、资助大学生……五粮液一直在致力于谱写社会“和美”画卷。

在冲锋脱贫攻坚的历史性决战中,作有责任担当的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,五粮液担当历史责任,真心真情写就扶贫答卷。

五粮液捐资助学

五粮液酒香情浓,以扶贫产业链力推长效脱贫,把“第一车间”建在田间地头,以酿酒专用粮基地升级建设为抓手,践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。作为“五粮液专用粮基地”的兴文县水泸坝村,乡村变景区,农民一三产结合,持续增收。2017年以来,五粮液专用粮基地建设以“基地订单”等模式,带动10余万户农户增收超1亿元。

五粮液时刻不忘乡梓,2015年,公司对口帮扶省级贫困地区宜宾市兴文县,依托当地高山林地资源,打造“种养搭配”“产业融合”的五粮液青山岩竹林(苗圃)产业示范基地,发动农户利用连片的荒山荒地新建纸浆竹1000亩,新建景观竹苗圃100亩,积极开发创新型扶贫旅游产品(竹石盆景),并发展多元林下种植(竹荪、赤松茸)、养殖(土鸡、土鸡蛋)产业,让青山岩村连片荒山荒地变成了“金土地”。

五粮液对口帮扶甘孜州理塘县

2017年,五粮液承接了对口帮扶国家级贫困地区甘孜州理塘县的任务,从“中国酒都”宜宾到“世界高城”理塘,是一条十里不同天、一天有四季的“气候长廊”,五粮液扶贫工作人员每次踏上这条近4000米海拔落差、700公里的崎岖道路时,都要与大山较劲、同冰雪抗争、和高反作战。五粮液依托高原藏区资源禀赋,组建甘孜州首家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,打造理塘五粮液极地果蔬(香菇)基地,“藏孜源”香菇、木耳远销粤港澳大湾区,老百姓从采挖虫草、松茸的农牧民变为了勤劳实干的产业工人。

一粒稻谷让水泸坝村村民在深秋时节饱尝丰收喜悦,一把竹荪让青山岩村村民尝到了生活幸福的味道,一袋香菇连起的是理塘高原与五粮液剪不断的情谊。五粮液将扶贫的事业写在了兴文的竹林深处,写在了理塘的高原之上。

五粮液以产业帮扶为核心,围绕农业基地化、工业商品化,打通供给链和需求链堵点,加强帮扶地区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,着力构建“五粮液+特色产业+村资公司+消费市场+农户”的五粮液特色帮扶模式,与贫困群众共同绘制美好生活蓝图。

截至目前,五粮液累计投入和整合帮扶资金27.78亿元,帮扶点位均已全部高质量脱贫摘帽,受益贫困群众超15万人,惠及群众近100万人。兴文县,理塘县和屏山县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初脱贫摘帽;直接帮扶的兴文县毛村、屏山县柏香村、理塘县上马岩村等5个贫困村精准退出。

“把脱贫攻坚放在心上、抓在手上、扛在肩上,全心践行‘一个都不能少’的庄严承诺。”全国人大代表,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李曙光曾这样表示。在脱贫攻坚战役中,五粮液交出了圆满答卷。如今,五粮液已经定下了新的目标,将严格落实“四个不摘”要求,坚持“摊子不撤、包袱不甩、脚步不歇”,在乡村振兴的新使命中奋力担当,努力谱写乡村“和美”的新华章。

(图片由五粮液提供)
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

关键词:
责任编辑: 梅长苏